其次,弘瞻并非甄嬛所生,他的生母是刘谦妃;
根据史料记载:“第六子弘曕,于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十一日亥时,由谦嫔刘氏所生。”
而且,果亲王允礼与甄嬛之间几乎没有私情,更非雍正眼中的眼中钉,相反,允礼是雍正重要的倚重之臣,雍正去世后,他依然受到乾隆的重用。
不过,《甄嬛传》里有一点是历史事实:弘瞻确实被过继到了果亲王一脉。
本文将带大家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果亲王允礼:康熙时期他默默无闻,后来雍正临终前特意嘱托乾隆要善待他。
允礼原名胤礼,雍正继位后,将皇子们名字中的“胤”改为“允”,为方便理解,本文统一使用“允礼”。
---
01 康熙朝的低调生活,沉醉于山水之间,未获爵位加封
允礼的母亲是勤妃陈氏,出身平凡,是汉军旗包衣出身,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。
康熙年间,年轻的陈氏通过选秀进入宫廷,留下了她的身影。
据《八旗造送奏折事件清册》记载,陈氏家族自努尔哈赤时代即归顺大清,编入镶黄旗包衣牛录,后归内务府管理。值得一提的是,陈氏一族曾短暂被提拔入镶黄旗满洲,改姓“陈佳氏”。
康熙三十六年,陈氏诞下了允礼,尽管生了皇子,她本人却未能因“母凭子贵”而晋封,只是位居庶妃之列,和皇十二子胤祹的母亲万琉哈氏一样未受重视。
当时参加选秀的女子多为14至16岁,陈氏于康熙三十三年入宫,据此推测,她大约生于康熙十七年,与雍正同龄。
雍正的长子弘辉也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,但不幸早夭。若弘辉未夭折,年龄与允礼相仿,或许这也是雍正对允礼特别关照的原因之一。
到了康熙五十七年,皇帝下令礼部,规定生育过皇子皇女的妃嫔年龄在四十至六十之间者皆可晋封嫔位,陈氏因此获封勤嫔。
补充一点,康熙时期的后宫妃嫔制度尚不完善,基本分为皇后、皇贵妃、贵妃、妃、嫔以及无封号的庶妃;而到了雍正朝,这一制度逐渐规范,增加了常在、答应、官女子等等级。
从这些制度可见,尽管陈氏生了皇子,却始终未获宠幸,她的儿子允礼在康熙朝同样未被重用,终身未获爵位,因而避开了九王夺嫡的激烈斗争。虽然无爵位,允礼的生活却显得自在洒脱。
康熙帝非常重视皇子教育,允礼自幼接受系统学习,四书五经、满汉文字及骑射等样样不落。允礼天资聪慧,性格豁达,喜爱游历山水,精研书法诗词,并潜心研究藏传佛教经典,曾选编《古文约选》。
他与方苞、沈德潜等文人交往密切,终生笔耕不辍。相比之下,参与夺嫡的兄弟们争权夺利,允礼则更像一位悠闲的文人雅士。
正所谓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,允礼在康熙朝的低调生活,恰恰让他安然度过了雍正朝的风波,最终获得了重用。
《清史稿》中对允礼的记载甚少,只提及康熙四十四年起随康熙帝巡幸塞外,且此后每年皆随行。允礼虽非康熙宠爱,但这种陪同习惯普遍存在。
直到康熙去世时,允礼已经25岁,依然无爵位,外界眼中他是位低调且不受宠的皇子。
---
02 雍正帝的赏识与重用
允礼未卷入九王夺嫡风波,这使他成为雍正帝继位后的信赖对象。
康熙六十一年,康熙帝在畅春园逝世,隆科多宣读遗诏,胤禛即位,史称雍正帝。继位后,雍正迅速肃清敌对皇兄,包括幽禁和处死多位皇子,如胤禩、胤禟、胤等。
而年长皇子中,胤祉因与废太子关系密切被视为潜在威胁,终死禁所。胤祺、胤祐虽得康熙宠信,却未能获得雍正信任。
身为年长皇子的他们均不被雍正倚重,雍正则更青睐无争名夺利之心、默默无闻的允礼。
初期,雍正尚未完全信任允礼,便先委以康熙帝陵寝修建任务。允礼圆满完成后,雍正于元年即封允礼为果郡王,委以理藩院管理。
能直接获封郡王而非先从贝勒、贝子逐级封赏,足见雍正对允礼的特殊信任与培养意图。
“景陵办理修饰甚好,十七阿哥允礼等尽心尽力”,朝廷赞誉不断。
理藩院掌管大清与蒙古、其他藩部的关系,是一项重要职责。初出茅庐的允礼肩负此任,难得其重。
随后,允礼被任命为右翼前锋统领,继而兼任正黄旗蒙古都统、镶蓝旗汉军旗都统等要职,且获赏一万两白银俸禄,享受亲王待遇。
为何雍正对允礼格外看重?原因有三:
一是允礼母亲陈氏身份低微,无权势支持,允礼对政权无威胁;
二是雍正为塑造兄弟和睦形象,选择年长且无夺嫡野心的允礼为亲信;
三是允礼确实未参与夺嫡争斗,彼此无矛盾。
因此,雍正将允礼视为最可靠的兄弟之一,尤其在十三弟允祥病重之后,允礼成为重要帮手。
雍正更赐允礼亲王俸银,享有亲王礼遇,甚至多次代表皇帝参与祭祀大典,提升其宗室和朝廷威望。
允礼亦感恩戴德,特别是雍正四年将其母陈氏晋封为勤妃,使其母亲享有入妃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