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中耕,地不板说的则是要勤快,多多的中耕。因为我们都知道,当天气多雨或者我们浇过地后,由于水分蒸发的快,地块会出现板结现象,这种板结现象会减少土地的透气性和影响苗期生长。而破除田地板结的方法就是中耕,在一些多雨或者浇水过多的地区和地块中,我们还是要勤加中耕。这时的中耕还有去除杂草的作用,而且太阳下的杂草很容易死亡,不容易复生。
深中耕,抗涝旱是在向我们说明,在作物苗生长旺期,是需要深度中耕的。因为苗生长旺期,同时也是多地区天气多变的时候。比如有的地方多雨,有的地方则有旱情,这时候的深度中耕就可以有效的缓解过涝和过旱,使土地受到一定的人为干预,能够更多的保持利用作物生长的湿度和温度。
这句农谚最后又来了个大迂回,又回到了早耕上,说了三样早耕的好处,分别是烂泥、杀虫和死草。在幼苗期,是非常害怕地下害虫的,而一些北方地区,地下害虫其实有很多。而且大多数时候,我们幼苗期时,是大多数的害虫越冬天的苏醒期,这些害虫正需要一些养分来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,幼苗就成了这些害虫成长的最佳养料。
所以,这时候的早耕非常重要,土中越冬的害虫大多是躲藏在浅层土壤中,而且刚刚苏醒的害虫幼体也脆弱,这时候进行中耕,把地给翻起来的同时,也把害虫给翻了出来,使它们暴露在天光之下,增加杀死它们的效率。
同样,幼苗期也是杂草丛生的时候,杂草幼苗几乎是伴随着作物幼苗一起成长起来的,而杂草的生长和抗病能力却要远远的超过作物幼苗。这时候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,杂草会慢慢的盖过作物幼苗,使幼苗被吞噬。这时候的中耕异常重要,把杂草给去除,扼杀于幼苗期,更加有利于作物幼苗的生长。
看到这里,有的人就会疑惑了,说黑嫂你一直中耕中耕的,这中耕到底是个啥玩意儿?
二、中耕的技术要点和次数
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中耕,因为这是个专业的农业名词,多用于出版一些农业技术类书籍,很多农民对中耕这个词感觉很陌生,不要着急,黑嫂慢慢告诉您。
1:什么是中耕和为什么要中耕
所谓的中耕,就是我们人工对土壤进行浅层活动,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。是作物生长时进行的表层人工小耕耘。而中耕在民间有个更加通俗也更加易懂的说法叫“锄地”。可能说到锄地很多人就会会心一笑,自然明白了这些说的是什么,可中耕这个词却是通用词,而锄地只在一些地区和方言中流行。中耕可以去除杂草、大量增加土壤层通气性、帮助土地提高地下温度,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有效化、去除杂草、促使根系伸展、调节土壤水分状况。
2:中耕的具体时间和方法
在这里,咱们拿一种比较普遍的作物来举例,比如说南北方都会种植的花生,一般是三次,分别是清棵、清棵后二十天和初花期。
花生第一次中耕是在花生出齐苗后,我们这次的中耕目的是将幼苗附近的浮土向四周扒开,使幼苗的两片子叶和侧芽露出土面,以促进花生幼苗第一对侧芽的生长和发育,使幼苗更加的健壮。这次的中耕就叫“清棵”,中耕深度以两到三公分为佳,并不需要深中耕。
在清棵后大约二十天,我们就该进行第二次中耕了,而这次需要深中耕,深度要达到十公分左右,主要是增加土壤深层次透气性和去除杂草。
在初花期进行第三次中耕,这次的深度应该控制在五公分左右,并进行追肥和根部培土迎接果针。这在一些农业上有句术语叫:一遍浅,二遍深,三遍培土迎果针。
中耕一般都是在下雨和浇水过后两三天进行,一些沙性土壤可以在雨后一天就进行,而且要注意不能伤到幼苗根系,地膜覆盖的田地可以免除中耕程序。
3:中耕的效果
中耕不止是为了增土层和提土温还可以起到压肥和埋草的作用,促进作物根部发达,有效预防过高农作物倒伏。干旱时节,中耕可以切断表土毛细管,也可以调节土壤水分状况。
从一句农谚到了解中耕的方法和好处,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农业技术的学习有时候也非常有意思。虽然现在农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,机械取代了大部分的人力,可在一些地块和某些地区,中耕松土和培土仍然是需要人工来进行的。
经常种植农作物和靠农作物为生的农民朋友们,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术,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实践,也许中耕的直接效果无法展现,但却可以使我们的收成大大提高,并且使土地进入一个较好的良性循环。
#扶贫达人在行动#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