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,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犹如星辰,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。这南蛮之地,今称西南,乃是热带雨林的丰饶之处。这里的自然环境,繁盛得如梦似幻,饱含各类神奇的动植物,同时还孕育着无数令人畏惧的神秘技艺,尤以“养蛊”之术最为可怖。
蛊,源于虫,伴以器皿萦绕,古人所言的“中蛊”无非是被这邪术所侵。蛊术,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巫术,肆意挥洒着诡谲的气息,最早在西南少数民族间流传。古籍对蛊的解读盈满了玄机。《左传》早有阐释,蛊,乃源于邪念的沉湎。其中,让人不胜唏嘘的还有“蛊”字形状的传言,虫与皿同在,极有含义。结合其与“谷”字发音的关联,几乎可以引申为稻谷外壳化为飞虫,化而为蛊。《诸病源候论》中更是详细叙述,蛊之产生源于放置在器皿中,令人心生恐惧的飞虫与毒蛇相互厮杀,最后存活者方为蛊,调入酒饭中,便可导致人遭厄运,这蛊虫便在腹中作祟。
在民间传说中,尤以“金蚕蛊”最为著名。此物是以虫子相互残杀的方式炼成,最后存活的金黄色虫子,模样似蚕,便得名金蚕蛊。其炼制过程中,有一种方法是寻找十二种剧毒爬行动物。这些可恶的生灵不得翱翔于天际,也不应奔跑于地,需埋入地下四十九天。日复一日,香炉里汲取香灰,借以哺育蛊虫,久而久之,香灰便与蛊虫融为一体,再掺于食物中,便可使人中蛊,借此运转,不求荣华富贵,便是顺风顺水。可若被下蛊之人察觉,赶来术士破解,那下蛊者就再难自保,身陷险境。
在这湿润的环境中,当地居民亦有不少辨识金蚕蛊的窍门。一般家庭的四角难免结成蛛网,然养蛊者的家中却几乎不见蛛丝,价格昂贵的金蚕蛊对清洁异常讲究。如若探访他家,在门外轻踢土木板缝隙中的沙土,若沙土瞬间消失,恐怕其居住者正养了金蚕蛊。若不愿再继续此道,养蛊者可以将金蚕“嫁”出,将蛊虫的香灰与金银首饰包裹,懂行之人若见定会欣然接受,若是不知情者,只想着匆匆掠获,蛊虫则会附于金银之中,悄无声息地随之而去。因金蚕蛊性命顽固,刀剑难以斩断,水流无法冲洗,火焰也无法焚毁,尤其难以捉摸,要谨言慎行。
然而,所谓蛊术虽可怕,但人心向善,终有阳光普照之时。希望人在道德的海洋中汲取力量,滋养灵魂,战胜一切邪恶与恐惧,迎向未来的曙光,愿此祝福如春风般温暖每一个心灵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