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间,最具创意的应属“大江东去”碑廊,整整100块石碑,由100位书法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,将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以不同书体进行呈现,或敦厚朴拙,或雄浑苍劲,或气势磅礴,形成了百家齐唱“大江东去”的恢宏场面。据说,因此也常常吸引书法爱好者和诗词爱好者在此逗留、打卡。
在翠柏掩映的三苏陵园,门口一副对联很是惹眼: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,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。很明显,这就是后人对三苏的崇高评价。
走入三苏陵园,古柏成林,郁郁葱葱,遮天蔽日。据丁国辉介绍,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感情非常深厚,常常互相鼓励,挑灯夜读,留下了夜雨对床之志。据记载,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,并虔诚留宿,夜深人静之时,忽听门外雨声大作,开门观看雨景,但屋外不但没有下雨,反而天晴月明。遂写词留念:“风声瑟瑟,雨声哗哗,风大不鼓衣,雨大而不湿襟。” 后人称其为“苏坟夜雨”,且位居郏县八景之首。
“也许这就是兄弟感情的一种延伸吧,非常神奇,也非常感人。”丁国辉感慨道,至今,“苏坟夜雨”现象不时还会出现。
平顶山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彦超介绍说,受三苏文化的影响,平顶山的诗词文化一直比较浓烈,平顶山市诗词楹联学会成立于1993年6月,30年来举办了很多诗词楹联赛事,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诗词楹联的创作热情,学会现拥有会员500多人。
三苏家乡在四川眉州,河南郏县为何成了三苏的归焉之地?
三苏,是北宋文学家苏洵、苏轼、苏辙三父子的合称,三人出生于四川眉州,均居“唐宋八大家”之列。中国人崇尚魂归故里,那么三苏为何安葬在了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境内呢?
作为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,杨晓宇谈起三苏的故事时如数家珍。他说,苏氏父子与今天的平顶山都有缘分,仅苏轼一生中就多次来到平顶山,并留下了很多诗、词、赋、文。
第一次来平顶山,是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二人,从四川眉州到河南开封赶考;第二次是苏轼的母亲去世,苏轼回家守孝三年,路过平顶山。第三次苏轼又到开封,路过叶县并写下了诗作《双凫观》和《昆阳城赋》。
据杨晓宇介绍,苏轼第二次被贬的时候,苏辙在汝州做知州。于是,苏轼专程到汝州看望苏辙。在参观龙兴寺时,得知苏辙出资修缮了龙兴寺,保护了寺中吴道子的壁画,于是苏轼写下诗作《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》,表达了兄弟情深意笃。
也是这一次来到平顶山,苏轼在小峨眉山周围采风看景,并在这里购置了一片土地。
杨晓宇介绍,据考证,苏轼选这里做墓地的原因,是这里位于嵩山之下,土厚水深,适合墓葬。另外,宋代有规矩,苏轼已官至兵部尚书、户部尚书,去世后应该葬在京城周围500里之内,即京畿之地。
在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的时候,一直体弱多病,他就给苏辙写信:“即死,葬我嵩山下。”小峨眉山是嵩山的余脉,指的就是他购置的这一片土地。苏辙按照苏轼遗嘱,把已病故在常州的苏轼遗体转运到郏县,安葬在这里。10年后苏辙亡故,也与哥哥葬在了一起。
三苏纪念馆馆长丁国辉补充说,公元1102年,苏轼从江苏常州迁葬到郏县,10年后其弟弟苏辙在许昌去世,也葬在此处,当时这里被称作“二苏坟”。公元1350年,又将苏洵的衣冠葬在了苏轼墓和苏辙墓之间,从此“二苏坟”就变成了“三苏坟”。
但是,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保护三苏坟。直到1986年,为了更好地保护三苏坟,才成立了郏县三苏纪念馆。
苏轼一生颠沛流离,为何还能成就诗、词、书、画、赋全才?
苏轼之于今天,人们了解更多的是他的诗、词、书、画、赋等万丈才情。其实,苏轼的一生是颠沛流离、一波三折,甚至面临杀头的险境。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就是苏轼对自己宦海沉浮的总结。
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,苏东坡仍然在诗、词、书、画、赋等领域取得了深厚的造诣,并且被誉为北宋百科全书式的人物。这就不免让研究者对苏轼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兴趣。
“苏轼非常有才华,可以说是全才,不仅在诗、词等文学领域造诣深厚,哲学、医学、饮食等领域也都出类拔萃。”杨晓宇说,很多因素成就了苏轼,一是“三苏”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即可见其文学造诣,二是他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、父亲的教育和岳父的教育,三是他还受到佛家、道家、儒家的熏陶。他的才情,从他的文学、书画作品中就能看得真切。
苏轼笔下具有哲学思想的诗词很多,为人所熟知的有: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: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”《西江月·平山堂》:“休言万事转头空,未转头时皆梦。”《题西林壁》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《水调歌头》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……
而且,虽然苏轼的一生中不乏“生死两茫茫”的悲情时刻,但更多的是他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。
“苏轼的乐观豁达都体现在他的诗文之中。”杨晓宇表示,一般来说,官员被贬之后,就进入了人生的低谷,尤其是对被贬者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和打击,好多人会破罐破摔,一蹶不振,无所事事。而苏轼不是这样,他第一次被贬到黄州5年,在黄州赢得了诗词大家的声誉。《赤壁赋》《水调歌头》《石钟山记》等都写于黄州,从诗词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豁达。
5年之后,苏轼重新被起用,并“量移汝州”。当时,宝丰、郏县都归汝州管辖。杨晓宇介绍,量移,就是按照在黄州的职务移到汝州。在这期间,苏轼还写下了100多篇诗文,落款大都是“汝州团练使”。
若在异乡谋生存,此心安处是吾乡
忆往昔,看今朝。如果用苏轼的一句诗词来勉励现在的年轻人,哪一句最有现实意义呢?
杨晓宇略加思索后说,苏轼的诗词中,可以用来勉励年轻人的好句子非常多。如果只说一句,那就是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
他表示,苏轼不管是做官,还是被流放,尤其是被贬至荒僻的黄州、儋州、惠州期间,仍然能够安心地生活、学习、写诗、作词,把工作地作为自己的家乡,并最终赢得了“词圣”的美誉,成就了豁达的人生。
“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,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去学习、工作、生活。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也能像苏轼一样,把‘此心安处是吾乡’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座右铭,将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、第三故乡,学习苏轼的豁达精神,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。”杨晓宇语重心长地说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来 源: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 霍坤峰 摄影 员洪波
编 辑:王利红
校 对:温冠森
值班主任:孟冉
审 核:蔡二欣
在博物馆走红的河南“小学生讲解员”是他
求助?爆料!
关注大河报视频号
私信我们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